每一次的供需极端波动,都是对行业进行洗牌。2009年4月9日,近百名台积电前员工围在张仲谋家门口,打出横幅,抗议台积电裁员方案。在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后,这个由被离职的台积电前员工组成的“台积电非自愿离职自救会”再次号召同仁于4月30日到张仲谋家门前聚集,抗议资方在之前裁员过程中规范与诚信问题,要求和张仲谋对话,并夜宿门外。第二天,张仲谋夫人张淑芬下楼慰问,并将离职员工意见转达给张仲谋,台湾地区“参议”黄大钧也出面安抚。张仲谋在这两次群体事件中均未现身,估计他也难回答“台积人还是不是台积电最a大的资产”这个灵魂问题。这起大规模裁员的起因,就是遇到了半导体产业的极端波动。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,芯片产业也遭受重创,客户纷纷削减产能,下游报上来的产能预期一个月比一个月糟糕,台积电、联电等晶圆代工产能利用率直线下降,到2008年底已经不足50%。2005年接班张仲谋的蔡力行,还没有独立面对过历史级的经济波动对行业的冲击,面对下游的不断砍单,蔡力行团队对未来需求预期也不免过于悲观,开始用裁员与强制休无薪假等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。2009年1月21日,台积电以“协议离职”的方式遣散了约800至1000名员工,占比近5%。单纯从经营角度来看,蔡力行做得其实还不错,2009年一季度台积电产能利用率只有30%多,居然还盈利了。2009年一季度就是晶圆产能利用率的历史低点,反弹势头在一季度已经显现,中芯国际在当年一季度财报中预测,二季度产能利用率将比一季度翻倍。进入二季度,台积电这时候开始取消无薪假,并考虑增加人手,但前面强硬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么短的时间如何消弭?朝逐夕迎,台积电在人才市场受到嘲讽,再加上“台积电非自愿离职自救会”不断制造影响,最终蔡力行已经无法参与接下来的历史级反弹了。2009年6月11日董事会,时任台积电首席执行官蔡力行被调整职位,他从此淡出台积电核心业务管理层。张仲谋重新出山,全面接管台积电的运营管理,此前,张仲谋于5月20日发表公开声明,呼吁被裁员工回到台积电工作。这个声明,表明张仲谋已经在否定蔡力行团队此前的决定。对产能需求的错误估计,永久改变了蔡力行的职业轨迹。事后复盘当然可以轻松地说:需求只是被抑制了,并没有被消灭,所以砍单影响不会持续太久。但在当时,谁也不知道悲观情绪传导在哪个时间点能够逆转。其实哪怕当年二季度市场能继续低位徘徊,蔡力行的命运也许就会截然不同,谁知道来了一个超级V型反转,到2009年四季度,主要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回复到90%以上,2010年台积电营收同比增长超过40%,创下21世纪以后台积电业绩增长比例的历史记录。当前这一轮行情,与2009年那一轮很像。先是全球性经济冲击导致大量砍单,接着很多厂商出于对前景的悲观也下调远期产能预期,等市场上反应过来行情没这么悲观时,产能已经极度紧张。而中美贸易冲突下“黑名单”中公司备货对产能计划的干扰、疫情导致的部分区域停产,以及其他的天灾人祸,似乎都在加剧供应紧张。当每天都被缺货涨价消息淹没的时候,你也很难判断这么严重的供需失配会持续多久,有哪些是真需求,有哪些是被同行吓出来的“新增”需求。那么,业内人士怎么看这一轮缺货呢?在历史级缺货之后,会迎来历史级过剩吗?产能紧缺到什么程度?简单的加价已经很难进入晶圆厂法眼,要有足够的量才能被重视起来,据说有晶圆厂开始玩产能拍卖,召集一批厂商对部分产能进行拍卖,价高者得。汽车芯片缺货就是一个例子。车载芯片向来是高价格、高毛利代表,但由于其数量较少,在晶圆厂产能排期中并不受重视。车厂财大气粗,对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,传统车载芯片大多采用IDM(设计制造一体化)方式生产,不受代工产能影响,很少遇到有价无市的局面。但近年来,随着IDM模式的衰落,越来越多的车载芯片厂商选择将MCU等数字逻辑芯片委外代工,从而出现了晶圆代工产能影响汽车生产的现象。由于这部分业务在代工厂占比较低(汽车业务占台积电比例不到5%),晶圆厂对提高车载芯片产能积极性不高,当全球主要汽车厂商都发现芯片短缺已经影响到汽车生产时,想要从晶圆代工厂那里拿到产能,已经很难排到,因为晶圆厂已优先考虑将产能分配给手机、PC等大客户。于是我们看到新闻:美国政府向台积电试压,要求为车载应用提供产能;由于对芯片产能预期失误,大众汽车向博世和大陆索赔因芯片短缺造成的减产损失。除了当年日本大地震,让汽车厂商跳脚求芯片制造商供货的情景,史上罕见。为什么会缺货?业内对这一轮缺货的分析,一般都会注意到两点。一个是美国不断以半导体为武器寻衅导致的行业供需不平衡,另一个是疫情恐慌情绪导致的产能计划低估。当然,近期还有比特币价格再次暴涨导致的产能倾斜。先看第一点。由于美国持续颁布所谓“实体名单”,频繁对“实体名单”中的企业进行限制,为确保业务能正常进行,华为等厂商不得不超越常规进行备货,这自然就影响了晶圆厂的产能规划。而华为被台积电彻底断供以后,很多厂商为了抢占华为或者海思的市场空缺,加大备货又占用了不少产能。而中芯国际上“实体名单”以后,有部分欧美厂商准备转产,这自然也会影响到晶圆厂之间的产能分配。再看疫情影响。疫情对半导体产业的冲击与2008年金融危机类似,实质性需求并未消失,但恐慌性情绪导致部分厂商不理智地砍单,等反应过来需求并未减少以后,为了抢产能不得不加大产能预期的数字,从而加剧了供需不平衡。当然,疫情导致的云办公增加了对于PC等办公设备的需求,PC市场出现了十多年未见的两位数增长,这是需求端看到的实质性增长。历史级缺货会带来历史级过剩吗?国际芯片厂商缺货涨价,对国内公司而言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。如朱远所言,欧美不少厂商只对其现有客户进行支持,甚至停掉新项目的导入,如果国内厂商能够在晶圆上有储备,这是打入的极好时机。但国内大多数中小芯片设计公司在产能上议价能力很弱,拿不到产能生存都会有问题,这一次的机会,多数也就是看得到吃不到。每一次的供需极端波动,都是对行业进行洗牌。当前的状况,对晶圆代工厂和上规模的设计公司都有利,对拿不到产能的中小芯片公司很不利,所以是不是只有渠道商在推波助澜,真的很难讲。供需矛盾的解决,要靠两端来进行,从供应角度看,此前大陆已经有过一轮产能建设,然而到需求起来的时候,产能还是不太靠得住。新增产能的投入总是需要时间,而在资本热度不退的背景下,国内设计公司数量还会增长,对晶圆产能,特别是小批量晶圆产能的需求也会增长,而这中小批量需求相当影响晶圆厂的长期产能规划。如何满足国内大量中小规模设计公司的需求,也许是晶圆厂产能建设以后需要考虑的因素。芯片下游需求,现在已经成谜。从朱远拿到的数据来看,2020年下半年开始,除了商业照明因为疫情影响出现下滑,手机、物联网、机顶盒等应用需求都是大幅增长,很多出现了一倍以上的增长。这其中,究竟有哪些是自然增长,有哪些是恐慌性囤货,现在并没有明显的数据支撑。国元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贺茂飞表示,目前看主要就是需求方(设备商)在囤货,分销和原厂的库存都在历史低位,当前景气度至少维持两个季度。总而言之,正经经营的芯片公司,应对极端周期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前做好现金流规划,与市场情绪保持一定距离,以免在极端波动中被洗出去。这一轮缺货涨价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,但每一次周期都一样,行情在绝望中上升,在狂欢中下行。在各国政府都越发迷恋刺激政策的当下,经济下行越来越以粗暴短促的形式出现,“负脉冲”的强度增强了,但很少有上个世纪持续几年的状况。所以即使人为延长经济增长周期所累积的风险越来越大,即使会出现类似2008年的需求暴跌导致的全面性产能过剩,持续时间也不会久。何况摩尔定律本就是一个赌博式的经济模式:要么通过过剩的晶体管去挤跨竞争对手,要么被对手过剩的晶体管挤跨。